从养猪场到观鸟天堂:福建延平生态转型之路

元描述:福建延平区,曾经因生猪养殖污染严重,如今通过生态转型,实现了从养猪场到观鸟天堂的华丽转变,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文章分享了农民王崇年从养猪到种果再到观鸟导游的经历,展现了延平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成功案例。

引言:

曾经的闽江边,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让“母亲河”变成了“脏水沟”。如今,在福建延平区炉下镇斜溪村,碧绿的江水潺潺流淌,鸟鸣声声,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村里59岁的王崇年,亲眼见证了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,也亲身参与了这趟充满希望的生态转型之旅。从养猪场到观鸟天堂,斜溪村的蜕变,不仅是延平区生态治理的成功案例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。

生态治理:从“污水横流”到“绿水青山”

生猪养殖的“负面效应”

延平区炉下镇作为闽江下游水口库区的移民乡镇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为了解决生计问题,大规模发展生猪养殖,一度成为当地支柱产业。然而,无序的养殖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,闽江水质恶化,生态环境遭到破坏。

王崇年回忆说:“那时候村里房前屋后都是猪圈,大量污水直排闽江,水面上长满了水葫芦,岸边蚊蝇肆虐,‘母亲河’成了脏水沟。”

生态转型的“破局之路”

为了保护生态环境,延平区痛定思痛,开始整治畜禽养殖污染,推动生态转型。自2017年以来,延平区已削减“小、散、乱”的生猪养殖规模216万头,先后拆除4469家养猪场。

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“双赢”

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,延平区30条小流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,群众的转产转业率也达到91.3%。延平区委书记黄桂诚表示: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,我们要走出一条绿色的发展道路。”

王崇年的“二次创业”:从养猪场到观鸟天堂

从“两眼一抹黑”到“生态种植”

告别养猪事业后,王崇年开始“二次创业”,承包了如今的果园。在农业部门和镇里的帮助下,他学习了生态种植技术,使用有机肥,安装太阳能杀虫灯,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,并提升了果实品质。

从“果农”到“观鸟导游”

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,王崇年果园里出现了蓝喉蜂虎等珍稀鸟类。他抓住机遇,在果园里搭起观鸟棚,成为了一名“观鸟导游”,走上了生态文旅致富路。

生态转型带来的“幸福生活”

如今,王崇年不仅收获了丰收的果实,也收获了美丽的生态环境和幸福的生活。他说:“以前养猪虽然收入高,但生活环境糟糕,现在种果子,收入也不错,而且空气清新,生活环境好了很多。”

生态经济:从“农旅+文旅”到“乡村振兴”

依托资源,发展产业

斜溪村依托3.8公里长的闽江江岸线、千年古榕及周边的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,大力发展生态经济,盘活村内闲置的资源,打造茶洋窑文化创意馆、洲头企业文化博览园等,推动“农旅+文旅”产业发展。

吸引游客,振兴乡村

美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研学团队前来,村里的餐馆、民宿在周末经常被预订一空。生态转型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,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生态文明建设的“示范效应”

斜溪村的成功经验,为延平区其他村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。延平区正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之路,努力打造美丽乡村,建设生态文明强区。

常见问题解答

Q1:延平区为什么要进行生态转型?

A1:延平区曾经因生猪养殖带来的污染问题,导致生态环境恶化,水质下降,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,维护可持续发展,延平区决定进行生态转型。

Q2:延平区生态转型取得了哪些成果?

A2:延平区生态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果,包括:

  • 30条小流域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
  • 生猪养殖规模大幅削减,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
  • 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,吸引游客和投资
  • 农民收入增加,生活质量提高

Q3:王崇年是如何实现“二次创业”的?

A3:王崇年在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帮助下,学习了生态种植技术,并结合自身经验,发展了果园,并利用生态环境优势,发展观鸟旅游。

Q4:延平区的生态转型经验对其他地区有哪些借鉴意义?

A4:延平区的生态转型经验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,证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可以相协调的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。

Q5:延平区未来将如何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?

A5:延平区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发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、生态工业等绿色产业,努力打造美丽乡村,建设生态文明强区。

Q6:生态转型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?

A6:生态转型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,提高了生活质量,增加了收入,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。

结论:

延平区的生态转型之路,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。它为我们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成功案例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。相信在未来,延平区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,建设更加富裕、文明的美丽乡村。